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,新形勢下,強化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,推動黃河大保護落地見效,對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。
為深入分析黃河流域水質變化原因,衛星中心利用自主研發的“遙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評估模型(DPeRS模型)”,開展了2019年黃河流域面源污染立體監測,并在此基礎上,結合十三五《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》(2016-2020年)中提出的控制單元空間分區,對面源污染程度與黃河流域超Ⅲ類國控斷面水質進行空間關聯分析,劃定黃河流域面源污染優先空間管控單元,初步解析了面源污染與水質斷面超標響應關系。
分析結果表明,黃河流域150個控制單元中,2019年面源優控單元共70個,面積占控制單元總面積(86萬平方千米)的53.4%,其中,源頭入河過程協同I類優控單元共33個,面積占比為16.2%,且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上中游地區,涉及陜西、甘肅和山西等省份;在水質超標斷面中,有3個總磷超標斷面位于面源總磷優控單元內,10個氨氮超標斷面位于面源污染氨氮優控單元內,11個化學需氧量超標斷面位于面源污染化學需氧量優控單元內。
將定量遙感技術與立體監測方法相結合,對不同尺度面源污染產排放進行空間估算,進一步明確優先管控區域,體現了“點面結合”的遙感立體監測管控思路。同時,對于不同污染指標識別面源污染“關鍵區域”,為因地制宜地統籌推進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撐。
供稿部門:水生態環境遙感部